查看原文
其他

[ 在人间 ] 大山深处:一位汉族老师在彝族山区支教30年,妻子伴随支医

摄诗 摄影与诗歌 2022-03-28


敬 告 读 者 朋 友


今天是[ 摄影与诗歌 ] 3天禁言的最后第一天(今天下午接到通知我们申诉通过,但也耽误了2天时间,今天就晚上推文),很开心又能和大家见面了,在正文开始前,占用开篇的宝贵位置问候下所有读者并和大家简单说一件事。


“摄诗”这次被关闭3天是因为某些文章内容或方式让某些读者感到不适而遭举报,因此受到处罚。目前微信公众号平台接到举报后,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对有些文章只要举报,会先关闭处理,但对媒体主来说申诉的路特别特别困难,咨询申诉基本得不到人工回复,均为系统机器人自动回复,因此申诉时候,媒体主想知道遭禁原因往往得不到明确答复;不是很明确自己错在哪,无法改进,就难免下次重复错误。


鉴于此次事件,我们特别郑重向所有读者呼吁建议:

1、希望喜欢[ 摄影与诗歌 ] 朋友们,如果你觉得文章有什么问题,有哪些错误、你有什么不同看法、甚至觉得什么地方让你不快,都请给我们留言、评论,先不要直接举报。只要留言,我们保证会一一回复每个人。


2、也可以直接加我们主持人微信zzw4605077直接反馈,相信我们凡事留言都会一一答复,绝对不会不回复你们。最后如果你觉得问题还没解决,你再寻求举报之路。


3、我们清楚有不同意见的读者之所以举报,也是为了沟通和解决、反馈自己的问题,而绝不是为了出气。但目前通过举报绝对不是一个好途径,微信平台体量太大,他们是处理不了那么多举报的,没时间都去认真调查,往往就采取直接武断方式,我们能理解微信方。但通过举报方式,往往后果是任何一方问题都得不到解决,矛盾会越来越深。


我们十分欢迎读者有问题及时反馈编辑组,你们任何的建议和意见都是对我们成长的帮助,不管是赞成的还是反对意见,都会真心对待。摄诗坚持了4年多时间,非常不容易,有大家的热爱、呵护和支持才会走到今天,她每一天的成长不仅仅是编辑组的付出,也有所有读者的爱。


“摄影与诗歌”祝福所有读者快乐每一天,再次衷心想大家说:谢谢你们!

今天开始以后晚上8点推文


“摄影与诗歌”编辑组

2018年9月11日




这本是9月10日教师节推出的文章,但由于首发连续3天不能推文,就放到解禁后第一条发出吧,一份迟到的对老师的敬意。

导读 ‖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,明星偷税和大款性丑闻霸屏时,然而比起默默地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来说,这又是怎样的鲜明对比呢?教师节到了,我们应当向邓老师这群乡村教师们致敬赞起,祝他们工作顺利,节日快乐!


在人间 一位汉族老师在彝族山区支教30年的岁月

文字、摄影/张志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编辑摄诗


一位云南籍的汉族老师名叫邓明才, 中共党员,88年大学毕业后,主动要求去彝族山区去支教。于是当年8月被分配到四川西昌市补尔乡中心学校任教7年时,后来邓老师得知龙潭镇冯泉坪小学急需一名老师,他又主动要求去这更偏僻的穷山村,这样一去就再也没离开过这个小山村了。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(他带的学生在全县同年级中都在名列前茅),老师也是来的来走的走,换了不知有几拨,而他在冯泉坪小学坚守了23年,早已把它当作了自已的故乡了。这样数来,今年正好是邓明才老师来彝族山区支教30周年。

八十年代末师范毕业的教师还是很吃香的,凭着邓老师人品文品完全有条件去城市发展任教, 但是他偏偏去了这个小山村来支教。



邓老师来冯泉坪村时再过了一年,村里分来了一位藏族支医姑娘名叫陈学芬,西昌卫校毕业的。也许是上苍的按排,一个来支教,一个来支医,同在一个小村庄,日子久了两颗年轻心撞起了火花。于是他俩从相识到恋爱结婚生子,他们就深深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根。他们的青春热心都奉献给了这片黑土地。


当年是什么力量让这位老师在这样小山村坚守了30年,我去拜访邓老师,就是带着敬仰和好奇心去的。那天天没亮就爬起来,也早给孩子们准备了一箱礼物和食品,从布拖县城租辆车出发,翻越几座大山,沿着山腰挂壁土路(单车道修通不久),颠坡了3:30小时(未通车时步行需一天),终于见到山下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,名叫冯泉坪村,金沙江伴随着小村落低唱。这里无网络, 邮件只能一周派送一次。



冯泉坪小学脚下就是滚滚不息的金沙江, 对岸是云南省鹦哥村。这所小学原本有1-6年级,多时也有70-80学生, 邓老师任校长。教改后他一人又坚持留下来,只剩下了1-3年级,合并成一个班, 他既是校长又是老师。


邓明才老师带领着12个学生升旗仪式,国歌回荡着金沙江两岸。


初见邓老师,厚实的中等身材,一副呦黑的脸庞,常常露出憨憨的笑容,言语不多不少。家庭困难的一些学生,邓老师时常为他们垫资书本费,学生在他家蹭饭吃是家常便饭,学生家长都很感激他,视他为村里的救世主。尽管邓老师是位公办老师,收入是不多的。


邓老师领着孩子在朗读,三排三个年级(1-3年级)


村里没有学前班,村里的孩子常是这里的旁听生。


邓老师长期支教的先进事迹,早已在十里八乡传遍。得知曾评为四川优秀乡村教师” 怡和烛光奖”, 市县都有很多奖。邓老师笑着说:“当年来支教,跟这些没关系”。



邓老师天生和蔼,几十年如一日,他带过的学生中,从来没有过孩子因家中贫困交不起书本费而失学的事。他为人师表,爱生如子,学生都非常爱戴他。


小白这孩子很玩皮,读书也常不正经,但朗读时的嗓门很大。


下课时十来个同学玩着蓝球,调皮的小白竞爬到蓝球柱子上看球。



这些孩子还有翻跟斗的好身技。邓老师常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这个地方太偏僻了,条件同城里孩子不能比,山村孩子太需要教育了。



村里的学前旁听生,卖来冰棍等待着邓老师来上课。贫困山区的孩子没有鞋没有裤子穿不足为奇,部分村民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,更不知县城是个什么样。



邓老师同他的12名学生。当问起他当年为什么来这里和为何坚守了这么多年时,他总是笑而不答。



邓老师一家四口居在学校一头,这个简陋的家,既是办公室又是家。一间约30平方, 二张床, 一个办公桌,一张旧沙发。



午休时给自已的女儿讲些古诗词,女儿是他班上三年级学生,也是带头标兵班长。邓老师说:如果是教师,自已的孩子都教育不好那是失败教育工作者,怎么带好别人的孩子。他的儿子考上了西昌市重点高中, 一学期只能回来一趟,交通实在是不方便。


邓老师的家,两张床,一张办公桌。



邓老师妻子陈学芬是来支医的村医,来村时办了个小诊所, 为了方圆十几公里三省交界的老百姓看病方便。隔江对岸的云南的百姓通过索溜穿过金沙江常来找她看病,大大方便了当地百姓看病难问题,家庭困难者常常是免医药费,所以这个小诊所几乎是义诊,通过她们的家境也能看得出。



金沙江流将冯家坪村和云南鹦哥村隔断,长期以来,两岸村民来往必须绕路到对岸,翻山越岭需要整整一天时间。后来两地建起了鹦哥溜索,即钢索上悬挂一个方形大铁笼(标的红线上方),通过电力驱动运送村民及牛羊过江。这座溜索也成了亚洲最高的溜索(距江面280多米高)。鹦哥溜索给川滇两岸村民们带来了出行便捷。



和邓老师畅谈不知不觉几小时过去了,下午还不到两点出租车司机催急着要回县城,他说天黑挂壁山道很危险,于是要和邓明才老师说再见了。


在回去的山路上,遇见几个小学生,她们在悬崖路边看书。得知她们都曾经是邓老师的学生, 她们对邓老师印象特别好, 都说邓老师既是好老师又象是位慈祥的父亲,在生活上都得到过邓老师的帮助。后来她们4-6年级都转到镇里中心小学去了,每天单程都要步行十几公里山路. 在路上也不忘读书。


在回县城的山道上,当再次向山下回望这个小村庄时,在想邓明才一直回避的问答:是什么力量让他当年来支教而坚守了几十年的。这时已不难找出道案:他视名利与粪土,视山村教育是信仰甚至是生命。(图/文:张志友)


作者简介:张志友,独立摄影师,工作生活广州,英皇摄协会员。多次参加国内外群展和个展,并获得过2015《人民摄影报》年度纪实类(组照)金奖、2015《摄氏2014》新浪网最佳报道摄影师奖

第二三届全球华人摄影大赛观念奖等。



END



本文为作者张志友原创授权发布,致谢作者。

推荐阅读:

[ 在人间 ] 人生漫漫,牵手行

[ 在人间 ] 移民美国十年,这些中国人现在过得怎么样?

[ 在人间 ] 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,看完泪流满面。

[ 在人间 ] “读书”如何影响命运?10年跟踪拍摄3个不同阶层孩子的人生

[ 在人间 ] 叔叔阿姨,暑假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


摄影与诗歌


摄影 | 诗歌 | 文化 | 艺术 | 哲学 | 人生

微信号:zzw-1028

没有最好的生活,只有最适合的人生。

阅读原文 

看了清朝嫔妃的老照片,才知道宫斗剧都是骗人的

广  告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